日本学者村田治郎在鸱尾史略持有以下观点其一,晋代以前,建筑并没有鸱尾,鸱尾应当是在晋以后乃至晚才出现的。晋时期出现了关于鸱尾的大量记载,但是却不能将鸱尾的前身认为是鸱尾本身。其二,自晋以,鸱尾的使用就一直延续;但自唐代以,鸱吻的说法也较广泛地出现了,这一说法在唐宋元明清历代都在使用。其三,鸱尾一开始是在皇家建筑上使用的,其后,鸱尾在寺庙高级官署和贵族的私邸也得到了运用,鸱尾是权力的象征。其四,鸱尾具有镇压火灾以及其他更加丰富的目的。
这篇发表于上世纪70年代的名作,被认为是外学界在传统鸱吻研究方面非常重要的一个成果。
介休地区的琉璃烧制技艺自成一派,尤其以建筑琉璃驰名。今天的介休地区保留有后土庙五岳庙城隍庙岳庙祆神楼等众多琉璃建筑群,其11处为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的琉璃形制几乎囊括了脊饰鸱吻滴水筒瓦板瓦悬鱼博风影壁牌坊楹联碑刻等所有样式,无一不珍。
现存最早记录介休琉璃造作的碑文证明,介休地区的琉璃烧制历史距今已有1200多年。元代时期,介休开始向外地输出自己的琉璃匠师,到了明代,更多的琉璃匠师走向四面八方,其侯氏家族最远迁居到辽宁省海城县缸窑岭村。如今山西遥县泉镇百福寺文水县马村洪福寺灵石资寿寺等建筑屋顶均可看到介休琉璃匠人的题记,而沈阳故宫大政殿,以及清昭陵福陵永陵等各处的琉璃构件,也都有介休匠人参与烧制。介休琉璃工艺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建筑琉璃构件的烧制须经历两次烧窑过程。第一次入窑烧制坯胎,烧成之后施以釉料,第二次入窑烧出成品。第一次称为素烧,温度可达1100摄氏度至1200摄氏度,以保证坯胎的强度。第二次上釉称为色窑,温度一般在800摄氏度至880摄氏度,使得釉彩达到光度高附着性良好色彩艳丽的要求。总体要经过装窑烧窑出窑三道工序,每一道都是对技术和经验的考验。
正脊鸱吻的高度一般按檐柱柱高的十分之一确定,其大尺寸有两样至9样8种规格。较大规格的一般由数件吻件组合砌筑而成,其最大者用13块琉璃件拼成。在正吻两侧,往往要加吻索与屋面吻钉相连,以使鸱吻稳固。介休博物馆馆藏这座鸱吻,看上去疑为4件吻件拼合而成。
正脊安装鸱吻在古代是一件大事,有隆重的祭迎仪式。清工程做法则例规定遣官一人,祭吻于琉璃窑;并遣官四人,于正阳门太清门午门太和门祭告;文官四品以上,武官三品以上及科道官排班迎吻;各坛庙等工迎吻。
考虑到这一点,今天的我们在欣赏鸱吻时,又怎能不保持内心的肃然呢?
何况,古人相信,因为鸱吻好吞,所以成为龙九子之一。目睹如是古老信息遗存,想象在正脊的天空里有龙在飞舞,人与鸱吻难道不是一场旷古的际会吗?
唐晋
介休市博物馆
介休县博物馆成立于1955年。1977年,馆址迁设在介休县后土庙西侧内,成为兼有文物保护单位后土庙性质的综合类博物馆。1989年9月正式开馆,是晋市最早对外开放的博物馆。1992年,介休县撤县改市后,改为介休市博物馆。2013年9月建成新馆,位于三贤大道西,占地方米,建筑面积8858.3方米,2014年5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馆藏文物8408件。设有馆藏文物精品展介休琉璃艺术展介休窑古陶瓷展介休历史人文展四个基本陈列。开馆六年,先后举办了各类临时展览46个,展品数量万余件。观展人数达50万人次。策划组织社会教育活动60项240场,是介休具有地标意义的公文化场馆。